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近日,有市民在四川樂山網絡問政平臺留言,稱樂山大佛兩旁的“哼哈二將”已風化得面目全非,擔心過不了多久就“消失了”。
(資料圖片)
8月30日,樂山大佛景區網絡發言人回復稱,目前,景區已在左右天王像龕中安裝了監測設備用以收集環境溫濕度和巖體含水率等數據,待全面掌握左右天王像區域監測數據并開展實驗室研究后,科學制訂保護方案按程序報批實施。
“哼哈二將”是“護法天王”?
該留言最早出現于8月17日,指明樂山大佛兩旁“哼哈二將”風化嚴重的同時,還稱:“大佛維修過多次,但‘哼哈二將’就從沒有維修恢復。”并追問:“能不能恢復???”
在該留言下面,有市民評論,“哼哈二將”是“護法天王”,大佛右側還有大像記事碑。
據樂山大佛景區官網,留言中的“哼哈二將”實為樂山大佛左右外壁的兩龕“力士造像”,開鑿于公元785年至公元803年,同一時期,樂山大佛膝蓋以下的蓮花座、禮佛平臺、大佛右側巖畔上的摩崖《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石碑和大佛閣也完工,使得大佛“趺足成形,蓮花出水,如自天降,如從地涌”。
“護法天王”的稱謂常見于樂山大佛景區官方微信公眾號,該號多篇文章稱其為“護法天王石刻”,稱兩石刻身高均超過16米,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該公眾號還提到,與兩石刻同樣分布于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共同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
市民擔憂難以恢復原狀
官方回應:正收集數據 將按程序報批實施保護
8月17日,有市民就該石刻恢復問題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如果沒有十分具體準確的史料根據,是很難將其恢復成原狀的。哪怕恢復成了原狀,其中的很多歷史信息也會缺失,那么看似是修繕保護,實際上是對古建筑及其承載的歷史價值的破壞?!?/p>
8月30日,樂山大佛景區網絡發言人對該問政問題進行了回復,稱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工作需收集3-5年監測數據,經系統分析形成科學治理方案并報國家、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審批后方可實施。
同時,該發言人表示,目前,景區已經在左右天王像龕中安裝了監測設備用以收集環境溫濕度和巖體含水率等數據,待全面掌握左右天王像區域監測數據并開展實驗室研究后,科學制訂保護方案按程序報批實施。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