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中渝長廈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長贛高鐵可研報告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這讓不少瀏陽市民很開心;從“高速時代”邁向“高鐵時代”,指日可待。
回首十年前,長瀏高速還在建設中。如今,瀏陽境內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228公里,為全省縣(市)之最。
瀏陽人出行有了更多選擇自由。國慶節前,全長43.9公里的金陽大道全線建成,瀏陽至長沙主城區有了免費城市快速道。
“要想富,先修路。”翻開瀏陽發展史,每一次交通條件的改善,都伴隨著新一輪飛躍。
事實上,一條條通衢大道,正是十年來瀏陽綜合實力穩步攀升、開放格局不斷拓展、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的生動見證。
![]()
百強榜上進位最快
初到瀏陽的游客,也許很難想象,這座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50萬的城市,二三十年前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
摘掉“貧困帽”近十年后的2006年,瀏陽首次躋身全國百強縣,名列第92位。
“瀏陽是全國百強縣中進位最快的縣(市)。”瀏陽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特別是這些年高位進位殊為不易。
據了解,2012年以來,瀏陽在中郡研究所“百強榜”的排名,從60位、47位、36位、28位、19位……一路躍升至2021年的全國第8位,穩居全國百強縣第一方陣。
百強縣比拼,最重要的是經濟發展質量。
地處湘贛邊界的瀏陽,如何克服諸多“先天不足”,蝶變為全國縣域綜合發展尖子生?
到瀏陽的園區、城鄉走一走,你就不難找到答案。
園區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10年前,瀏陽經開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隨之進入發展快車道,一顆顆“產業種子”在此生根發芽,逐漸長成郁郁蔥蔥的“產業森林”。
總投資280億元的惠科光電,12條生產線全部點亮投產,扭轉了湖南“缺芯少屏”的局面;
9月24日,雅士林智能化“養蠶工廠”一期生產線正式投產,20名工人可日產蠶繭25噸,勞動生產效率提高千倍……
即便是在傳承千年的花炮產業,通過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也在由“瀏陽制造”向“瀏陽智造”升級。
在中洲煙花旗下子公司湖南明光煙花有限公司,一條500米長的組合煙花自動化生產線,徹底解決了危險環節的人員安全問題,一年生產50萬件組合煙花,僅需13名員工。
一花不是春,獨木難成林。
“瀏陽共有工業企業511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5家,占長沙市規模工業企業總量的三分之一。”瀏陽市工信部門相關負責人說,最近幾年,瀏陽以鏈式思維推進產業布局,聚焦主特產業,如今形成并不斷完善了10條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實現了縣域經濟的多元化、高質量發展。
產業興,則實體興;實體強,則瀏陽強。2021年,該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16.6億元,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26億元。
改革開放助力高質量發展
無改革,不瀏陽。紅色基因深植這片熱土,催生出“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瀏陽精神。
“我是江西省銅鼓縣人,今年4月在瀏陽買房,申請了公積金異地貸款服務,5月貸款就已經發放到賬。”瀏陽碧桂園萬景棠灣小區業主屈小雪回憶說,當時來瀏陽辦理公積金貸款時資料不齊全,幸虧有“跨省通辦”服務,自己才不用“折返跑”。
“跨省通辦”是瀏陽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務服務便捷度和群眾獲得感的重要舉措。
跑斷腿、磨破嘴,蓋不完的公章、開不完的證明……到政府部門辦事,最怕跑“冤枉路”。為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更好地服務群眾和企業,早在2017年7月,瀏陽在全省率先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并以此推動各方面、各領域改革。
隨后,“最多跑一次”向“一件事一次辦”升級并軌。2022年,瀏陽投入1.2億元啟動智慧政務建設,將通過大數據融通實現前窗統一受理,一個窗口辦所有事……
改革激活了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今年1月至7月,瀏陽新增市場主體24335戶,同比增長110.4%,總量達14.5萬戶。目前,瀏陽共有上市企業9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家,已培育國家、省、長沙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分別為19家、82家、83家,均在全省縣(市)排名領先。
改革乘風破浪,開放步履不停。推動新時代的瀏陽發展,必須跳出瀏陽謀瀏陽。
8年前,在瀏陽的積極倡議推動下,首屆湘贛邊區域開放合作交流會在瀏陽河畔舉行,拉開了湘贛邊區域開放合作的序幕。
產業共促、設施共建、商貿共興、資源共享……目前,湘贛邊“朋友圈”已由10個縣(市、區)擴充到24個,覆蓋總面積5.0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326.9萬,合作成果“干貨”滿滿。
如今,湘贛邊合作上升為“國家戰略”,瀏陽明確提出,要實施區域合作大開放戰略,實現輻射湘贛的高水平開放,建成湘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奮力擔當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領頭雁”。
東聯湘贛邊,西融長株潭,打造金陽新城……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瀏陽翻山越嶺從湘東一隅突圍出來,發現面前豁然開朗。
城鄉巨變鋪開“幸福畫卷”
走進官渡鎮竹聯村,步步成景,處處如畫。這些年來,竹聯村從抓治水、改廁等小事入手,一點一點完成了村容村貌的蝶變,成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美麗鄉村催生了“美麗經濟”。幾年前,竹聯村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通過村組流轉400多畝土地,建成了中州屋場蔬菜公園,年產值達四五百萬元。與此同時,借力官渡古鎮、大圍山森林公園的“朋友圈”文旅資源,水果公園、田螺小鎮、時光里民宿園相繼啟動……
85后夫妻鐘武、李霞,大學畢業后都在深圳打工,8年前雙雙回鄉發展,如今一個在蔬菜公園上班,一個在村委會工作。“回家收入不比在外面差多少,還能和父母孩子在一起。”李霞說,現在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像自己一樣,不再一心“跳農門”,而是選擇回到村里創業就業。
城里的變化同樣日新月異。連日來,天氣晴好,不少市民總喜歡登上西湖山,享受清新的空氣和滿目的郁郁郁蔥。十年來,從建設休閑廣場,到道路拓改,再到今年全面提質改造,西湖山公園的變化,是瀏陽城市品質提升的一個縮影。
十年間,瀏陽主城區面積由25平方公里擴容到50平方公里,實現了從“城在山中”到“山在城中”的轉變;
十年間,圖書館、博物館合建項目投入使用,人民醫院整體搬遷,北正西購物中心、天虹購物中心等相繼入駐,天空劇院完成提質改造,這些大多成為瀏陽城市的新地標;
十年來,瀏陽城市“顏值”和“內涵”兼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8.29平方米增至11.64平方米,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鍵”,不少老舊小區煥然一新……
據了解,近年來瀏陽先后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生態魅力市”“美麗中國典范城市”“新時代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范例城市”等榮譽,并入選“中國幸福小康縣市百強榜”。
這都是滿滿的“瀏陽范”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