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個日夜、數萬份圖紙、數千名項目施工人員連續奮戰,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魔術般”地呈現在世人眼前,“銀龍”出塢,這顆中國造船業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正在東海之濱熠熠生輝。
【資料圖】
6月6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2號船塢內,隨著一聲聲的鳴笛響起,備受世人矚目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身系“敦煌飛天彩帶”順利出塢,全面開啟碼頭系泊試驗、出海試航和命名交付的決戰周期。
被譽為移動的“海上現代化城市”——中國首制大型郵輪在正式出塢轉入碼頭建造階段后,計劃今年年底交付,距摘取造船業“皇冠上最后一顆明珠”、填補國產大型郵輪空白、實現在大型郵輪建造領域零的突破這一歷史性時刻僅一步之遙,在“家”門口坐上中國自己制造的大型豪華郵輪去環游世界即將成為現實。
“一號工程”:
多項首創 實現核心系統設備自主可控
大型郵輪一度令很多中國人好奇與向往。2006年7月,意大利歌詩達郵輪旗下“愛蘭歌娜號”在上海首航,僅半年多時間,“愛蘭歌娜號”就接待了1.8萬名中國游客。隨后,皇家加勒比游輪、公主郵輪、諾唯真郵輪、地中海郵輪、星夢郵輪接踵而至。
而對于一代代中國造船人來說,他們的夢想就是摘取這顆造船行業“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實現國產化。
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國船舶工業集團與美國嘉年華集團、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簽訂了2+4艘Vista級13.5萬總噸大型郵輪建造合同。經過近一年的籌備,2019年10月18日,中國首制大型郵輪在外高橋造船正式開工點火鋼板切割,全面進入實質性建造階段。2020年11月10日,全面轉入塢內連續搭載總裝階段,實現了從詳細設計、生產設計到實船總裝搭載的重大跨越。2021年10月18日實現全船貫通,2021年12月17日實現塢內首次起浮,隨著今年6月6日實現順利出塢,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建造一步一個腳印,砥礪前行。
在中船集團內部,這艘國產大型郵輪被視為“一號工程”。因為建造大型郵輪是一項巨系統工程,其技術更復雜、設計建造要求更高,風險和挑戰也更多。
“大型郵輪是高度集成化定制化的工業藝術品,是我國船舶工業實現由大變強的重要標志。首艘國產郵輪的全體建設者們在過程中一直勇闖深水區,全方位組織科研技術攻關,打通了各項盲區,跨越了系統完工、內裝工程和關鍵技術控制三大關口。”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總經理、國產大型郵輪總設計師陳剛說。
智能、綠色、環保,是記者此前在大型郵輪生產制造現場的直觀感受,一改以往對造船業“粗獷”的固有印象,在外高橋造船內現代化、自動化制造創新技術無處不在。
如出于對重量控制的要求,大型郵輪大多使用8毫米以下的薄板分段,薄板分段約占全船分段總量的80%。為了提高薄板生產效率,控制建造質量,外高橋造船專門設立了薄板中心,采用了激光切割、機器人焊接等一批國內造船行業首次運用的新裝備和新技術,避免薄板在加工過程中出現變形。在此過程中,中國第一條投資最大、規模最大的激光薄板生產線也投入使用,這條生產線是專為首艘大型郵輪建造的。
這樣的創新在整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上隨處可見。外高橋造船重磅發布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SWS TIME”新一代一體化移動平臺,覆蓋設計、建造、管理等各環節。數據智慧化、云接全流程,為郵輪開展連續塢內搭載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在出塢現場,芬坎蒂尼亞太區負責人法布里奇奧·費里高度評價了外高橋造船的專業精神和建造能力,“所有的郵輪行業都在關注我們,每個人都在拭目以待首艘大型國產郵輪按時保質交付,對此我毫不懷疑。大型國產郵輪的交付將是中國造船史上一個里程碑,也是芬坎蒂尼集團和中船集團合作取得巨大成功的標志。”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