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重陽情濃。10月29日,一場由成都市犀浦街道犀牛社區攜手知名現包餃子品牌“熊大爺”聯合舉辦的重陽壩壩宴,在社區溫情上演。60張圓桌整齊排開,在“犀心敬重陽 鄰里共團圓”的橫幅下,社區長者們圍坐一堂,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這并非一場簡單的節慶活動,而是熊大爺多年如一日扎根社區,默默踐行公益理念的一個縮影。在這場由社區主導、企業響應的溫情盛宴中,這家扎根市井的餃子品牌,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書寫著一段關于“長情”與“深情”的故事。

一份“較真”,守護長輩“食安關”
重陽節當天上午,犀浦街道犀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廣場上,“犀心敬重陽 鄰里共團圓”的橫幅格外醒目。與此同時,百米開外的熊大爺門店內,一支專業的“餃子小隊”也已同步忙碌起來。
和餡、包制,每一道工序都堅持手工完成。店內熱氣蒸騰,店員們手法嫻熟,動作利落,一個個皮薄餡大的餃子被迅速碼放整齊。“我們這次專門為社區的長輩們包制了999只餃子,”熊大爺門店負責人介紹,“這個數字寓意著‘長長久久’,我們想借這餃香,祝愿每一位老人歲歲重陽,久久安康。”
這999只餃子,不僅僅是應景的食物,更是一份份飽含敬意的祝福。當鎖著溫度的餃子被及時配送至社區,現場下鍋、翻煮,最終帶著“第一口鮮香”被端上長者的餐桌時,“敬老”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化作了一口實實在在、暖胃更暖心的幸福。
對于面向長者的餐食,熊大爺格外用心。從原料開始就嚴格把關:面粉精選自新疆天山地區的綠色小麥,麥香濃郁,筋道十足;肉餡則優選豬前腿肉,肥瘦比例嚴格控制在三七分,確保入口爽滑、汁水豐盈。
現包現煮是熊大爺堅守的另一個原則。他們力求將最新鮮的成品以最短的時間下鍋烹煮,最大限度地鎖住餃子的原汁原味,讓社區的長者們能夠放心動筷,品嘗到這份專為重陽節定制的“鮮香”。

一聲“好吃”,勝過萬千“獎杯”
對于用心做事的企業而言,來自服務對象的真誠認可,遠比任何獎杯都更具分量。
壩壩宴上,鄰里街坊們的笑容和話語,成為了對熊大爺最好的褒獎。75歲的張大爺一邊品嘗著餃子一邊感慨:“以前重陽節,都是家里小輩回來給我煮碗長壽面。今年不一樣,社區請我們這么多老伙計一起吃‘熊大爺’,熱鬧!這餃子有嚼勁,吃下去,胃里暖乎乎的,心里頭更暖。”
68歲的王阿姨則從“同行”的角度給出了評價:“我們平常自己也愛包餃子送給親戚朋友,今天嘗了熊大爺的手藝,確實不一樣。餡料特別鮮,餃子皮也Q彈。希望明年咱們社區的餃子宴能辦得更大,讓更多老鄰居都來嘗嘗!”
這一聲聲樸素的“好吃”和“熱鬧”,道出了長者們最真實的感受,也印證了熊大爺社區公益行動的直擊人心。
一份“長情”,將公益“包”進歲月褶皺里
事實上,這場溫暖的重陽節餃子宴,僅僅是熊大爺長期公益實踐中的一環,是其“社區鄰里節”系列活動的一站。在過去多年的時間里,這家企業一直以一種近乎“默默無聞”的姿態,持續地將愛心與餃子,送往更多需要被看見的地方。
令人動容的是,熊大爺與北川的緣分已延續十六載,企業及其創始人長期致力于北川地區的慈善公益事業。他們不僅資助貧困兒童,更將一批批孩子接到成都,體驗城市生活與餃子文化。而今年七月,熊大爺的培訓團隊再度驅車前往北川,在羌山云下,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包制餃子。
這不僅僅是傳授一門手藝,更是通過“授人以漁”的方式,為孩子們鋪就一條可能的成長路徑:一門手藝,或許就能成為他們未來立足社會的底氣;一次體驗,也許就能點燃他們走向更廣闊天地的信心。在面粉與餡料的交融中,傳遞的不僅是餃子的香味,更是一份關于自立的信念與走出大山的勇氣。
這份公益的長情,并未止步于北川。在福建福州,熊大爺開設了“星點心愿”公益店,全員招聘孤獨癥青年,為他們提供一個能夠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窗口與平臺。在全國超過1200家門店中,熊大爺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大量招募“4050”人員,切實幫助解決社區大齡人員的就業難題……企業沒有高調的宣傳,只是默默地把涉及慈善的每一件小事,做長、做久、做扎實。將公益的精神,如同包餃子時仔細捏合的褶子一樣,一絲不茍地融入企業發展的脈絡之中。
一只餃子,不過幾克面皮、十幾克餡料,看似微不足道。但在熊大爺的手中,它卻盛滿了對長輩的深切敬意、對社區的深厚情誼,以及對公益事業的執著信念。
未來,熊大爺表示將繼續深耕于街頭巷尾,讓一碗碗熱騰騰的現包餃子不僅成為連接現代都市鄰里情感的“小紐帶”,也讓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不再是特定節日的儀式,而成為每一天都可以在社區里發生的“小日常”。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