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字太小,看不清楚。”“一不小心就按錯了。”“互聯網中的術語看不懂。”任意打開一個APP,年輕人熟悉的字體大小、頁面間距、符號圖標,對于不少老年人來說適應起來很困難,是他們跟上數字化時代的“攔路虎”。
9月8日,在2022藍馬甲公益行啟動儀式上,一份《適老化設計與服務參考指南》引發關注,作為全國首份研究“適老化設計標準”的報告,從頁面設計、圖標表達、文字闡述等多方面研究入手,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爺爺奶奶的期待:頁面圖文讓老人家聽得懂、看得明
“我們反應沒有年輕人那么快,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但是打開手機往往操作步驟又很復雜,老年人光是理解就很難,更不要說學會了。”在廣州市天河區五所社區,76歲的常奶奶說,她期待的適老化功能是“用老年人能懂的語言教我們”。
例如,操作提示詞不要說“出行”,而是說“要出門”;不要說“手機充值”,要說“充話費”;不要說“倍速”,要說“播放速度”;不要說“0.75x 1.0x 1.5x”,而是說“慢速/常速/快速”。互聯網的語言不斷迭代,術語推陳出新,年輕人可能很快適應,但老年人并不熟悉這些名詞,需要“翻譯”回他們的常用語言。
不光是手機頁面的操作提示詞,根據調查顯示,只有14.85%的老年人知道“保存”的圖標樣式,只有11.88%的老年人知道三個點的圖標代表“更多”,只有8.91%的老年人明白“二維碼”圖標的意思。除此以外,仍有6.2%的老年人對于所有列出來的手機圖標“都不熟悉”。
根據這些調查結果說明,適老化教學的任務任重道遠。與此同時,也側面說明老年人更能理解貼近實物形象和生活認知,需要APP界面設計者們考慮到這一特點,將提示詞改得更簡單些,將圖標設計得更貼近生活一些。63歲的戴爺爺就說,只有耳機圖案的圖標他看不懂什么意思,但要是改成戴著耳機的客服人員,他立即能理解這是可以連線“客服”的按鍵。
銀發族的閱讀偏好:藍色、黑體、字大、間距足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