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海城投承擔著上海80%生活垃圾轉運處置任務。
從科學規范抓緊分類中轉運輸,精準高效抓實分類處置,到推動完善老港“四統一”管理,助力上海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上海城投以“繡花功夫”不斷提升垃圾綜合治理實效,有力打開垃圾分類標準化、精細化、資源化、智能化管理的新局面。
混裝混運混處置成歷史,構建全程分類保障體系
2019年開始,上海垃圾分類全產業鏈亟待轉型升級,傳統的垃圾運輸處置業務面臨巨大變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海城投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嚴格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措施,加快轉運、處置設施建設,強化轉運、處置能力提升,著力構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保障體系”。
中轉站是銜接垃圾分類前端收運和末端處置的關鍵一環。上海城投建成運營了12座生活垃圾集運中轉站(含3座集裝化轉運碼頭),設計轉運能力達15000噸/日。中轉站優化現場操作規程、動態設立壓縮泊位、建造餐廚專用集裝箱,增加分類標識,確保干、濕垃圾不混裝。同時,在實踐中摸索出分類轉運操作流程,形成分類作業標準;建立起覆蓋全市16個行政區的有害垃圾收運網絡體系等。
作為上海最大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置托底單位,上海城投建成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11座,生活垃圾焚燒能力達18500余噸/日,占上海全市生活垃圾總焚燒能力的60%以上。上海城投還建成運營濕垃圾廠5座,補齊上海城市濕垃圾處置的“空白”領域,處理能力3530噸/日,占上海全市濕垃圾資源化總能力的50%。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項目建成后,老港基地濕垃圾總處理能力將達到4500噸/日,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濕垃圾深度資源化利用基地。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效果圖 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城投 供圖
擦亮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持續探索固廢資源化利用
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是垃圾處置的重要一環。近年來,上海城投積極探索“兩網融合”模式,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點-站-場”運營體系,大力發展干垃圾焚燒發電,有力拓展濕垃圾制沼發電、沼渣利用,引入生物技術分解廚余垃圾,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資源化”,不斷擦亮上海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上海市生活固廢集裝轉運徐浦基地
關鍵詞:



